首页 > 新闻 > 汽车 > 正文

智能电动汽车定价多少合适?何小鹏:15万元是智能电动汽车的底价

2021-06-15 08:00:24来源:每日汽车  

智能电动汽车的定价究竟多少合适?小米雷军声称,大部分用户希望的价格区间在10-30万元;360的周鸿祎直言表示要做10万元左右的智能车;新势力代表之一的何小鹏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:15万元是智能电动汽车的底价。

6月10日,第十三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在合肥召开,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在现场发表演讲时表示:“我认为15万是智能汽车基础分水岭。在智能(汽车)领域,如果没有15万是不可能真正把智能做好的。”

换句话说,如果各大车企想要将“智能”配置在电动汽车上,成本方面的问题,还需要有更高的心理预期。毕竟,除了自动驾驶软件方面的资金、人员投入,在现阶段芯片荒的大背景下,硬件芯片方面的花费也将是一个不稳定的影响因素。

在演讲过程中,何小鹏给出了自己“15万元分水岭”观点的两点理由:

首先,何小鹏认为,“目前电池的价格不会快速下降,但高等级自动辅助驾驶的成本却会有所提高。”。近期,芯片已经卖到了原来的5倍价格,做智能的话芯片成本又不能压缩,造车总成本也就水涨船高,一升再升。

其次,何小鹏举了G3的例子,他表示,“小鹏G3的售价加上补贴、积分收入,均价20万。然而尽管G3卖到了中国前五个月A级电动SUV第一名,但是这一款车不挣钱,打平了。”。“打平了”三个字不难理解,无外乎就是达成了一种收支平衡。但值得思考的是,仅能实现XPILOT 2.5级智能驾驶的小鹏G3,在均价20万的情况下,都挣不到什么利润,更何况去配置更高一级的自动驾驶呢?

从目前的状况来看,事实确实就像何小鹏说的这样。

锂电池供应商,宁德时代、LG化学以及松下集团三家独大;尽管特斯拉、蔚来、小鹏等新势力车企也有做相关电池的研发,但终归有经验和实力上的差异,人在屋檐下,不得不低头。

而相关智能化方面,自动驾驶、智能座舱等所用AI芯片也多由高通、英伟达、Mobileye等外国巨头垄断,虽然国内也有地平线、黑芝麻等公司在车规级芯片方面有所建树,但综合能力的比拼下,无论是软件工具链也好,还是生态完整度也罢,都还是有一些不小的差距。

相对应的,怎样才能进一步节约造车成本呢?实现各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,绝对算得上最有效的方法之一。最直观的例子可以参考特斯拉,当特斯拉的上海工厂正常运转之后,Modle 3就随即降了价,不提割韭菜、刹车的事,确实是让消费者用更少的钱买到了同一款车。

然而,国产化替代也不可能因为轻飘飘的一句话就能完成。不说美国方面近期拉起的“黑名单”,就单是EDA工业软件、半导体制造设备等上层技术方面的问题,都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的各大企业进一步加强能力,并进行长时间的攻坚克难。

毫无疑问,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必将会衍生出一系列新兴技术节点,拿车用锂电池来说,世界各国都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,抓住机会,哪怕仅从研究电池用模拟EDA软件出发,也会有所收获,进而积累的多了,中国技术的“护城河”也就慢慢的建成了。

再回到整车,智能化和纯电动已经成为新造车的两个必然趋势,讲性价比阉割智能也好,讲科技性堆硬件也罢,但最重要的似乎并不是去拿10万元、15万元的底价说事,一有机会就大吐苦水,而是真正的去做好产品,做好技术,并为科技普惠而努力奋斗着。

赚钱没有错,但还是希望各企业能怀着一种信念,而不是满身铜臭,臭不可言。(张之栋)

责任编辑:hnmd003

相关阅读

推荐阅读